新闻资讯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聚焦2023中国海博会|南方科技大学:加快培育海洋科技创新强劲动能

2023-11-27 15:47:54
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南方科技大学今年将连续第三次参加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展览的“海洋电子信息”应用场景展示海底地震仪、“海上烈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采水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及产业化应用,并将派专家代表参加多个论坛及演讲。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讲席教授陈永顺表示,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将携手中国海博会,积极投身于海洋创新领域的研发,为深圳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不断贡献“南科”力量。
图片
2020中国海博会上,陈永顺(中)介绍南方科技大学研究成果。
陈永顺说,中国海博会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的交流展示平台,为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提供了科技成果展示的机会和合作项目开发的可能。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的中国海博会,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第一次参展,组委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邀请媒体现场直播等,给南方科技大学以充分展示的平台。
2023中国海博会,南方科技大学将重点展示多项新技术、新成果:
一、海底地震仪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深圳海底地震仪设备与工程技术实验室是响应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和深圳市“海洋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由深圳市发改委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同组建,实验室致力于海底地震仪关键技术研究,直面国家海洋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主攻海底动力学过程,灾害防御和资源勘探等科学目标与社会效应。
海底地震仪(OBS)是海底资源勘探和开发、地震和海啸灾害防御、以及地球内部结构成像等科学研究中的核心仪器装备。我国的资源开发部门、科研院所和涉海高校对于OBS设备都有着巨大需求。进行新一代、高性能OBS研发及规模化应用,旨在突破我国目前在这一重要的仪器装备中所面临的困境。目前,实验室已在海底地震仪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完成四代OBS的研发工作,进行了20余次近远海测试,在OBS领域已累积申请专利40项,其中包括3项国际PCT专利,发明专利18项。并孵化深圳市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一家,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加速推进海洋仪器及装备产业化应用,仪器装备产业化正有序推进,这将有力促进我国在高端海洋装备领域的发展。
图片
图片
新一代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第四代),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正式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在2020年5月完成了6台被动源OBS磐鲲、在海底7个月的成功海试,回收率100%,数据质量高于预期。短周期海底地震仪海试实验,其将在资源勘探和开发、地质结构调查、地震和海啸灾害防御、以及地球内部结构成像等领域广泛的应用,服务于海洋产业的发展。
二、“海上烈鸟”无人机阵列海工装备技术体系。
针对海洋学科的需求,该体系定制开发无人机飞行平台与机载装备,打造服务于海洋科学研究的高端无人机海工装备,实现载重、航程、型号、机载设备系列化,建立无人机海工装备技术体系。无人机平台可以实现智能化、无人化、集群化、高精度、高海况的全自主作业能力,可以挂载水体、沉积物采样器或集成多参数传感器的探头,实现在近岸及远海的空间梯度多点位同时采样、时间序列连续采样以及环境数据采集,对现有海洋观测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补充和拓展,助力海洋生态相关研究。
图片
智能沿海城市湾区碳排放监测与研究。
三、OceanSampler ROV-S300水下机器人采水系统。
该系统是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林间院士团队技术总负责孙兆华教授自主创新研发的,在安华海洋智能装备(深圳)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是一款先进的高端海洋智能装备。通过增加灵巧性、大功率水下动力推进器及飞行控制算法,实现全自由度的水下飞行移动。该系统具备灵巧的水下运动作业能力,可在水下实现全自由度水下飞行、路径规划,可用于抓取生态环境现象,如溢油和赤潮,并在内部进行全自由度的采样,也可跟着水流方向取水样;无缆作业时,可根据设定的水下轨迹,进行自动剖面测量,或坐底长时间观测。
图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在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2015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成立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由国际知名海洋地球物理学家、讲席教授陈永顺担任创系主任。建系以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已拥有一支由多名国际顶尖海洋学家带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海洋科学与海洋工程技术方向已形成全面海洋人才培养格局,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大放异彩。2022年,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海洋地球物理学”顺利获批。
近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把海洋学科的发展建设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中,帮助学生掌握海洋专业相关知识,提高独立科研的能力,将南科大高层次的海洋科技平台与人才培养相耦合,在人才培养中产生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在科学研究中培养未来海洋科学家和高端海洋工程与技术人才。
图片
2022中国海博会上,南方科技大学参与主办响应《“海洋十年”中国行动框架(草案)》的深圳倡议暨国际合作高端论坛。
南方科技大学始终把人才引进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发展的首位。截至2023年10月,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现有近190位教职员工,包括教研序列教授34人(讲席教授9人、教授4人、副教授11人、助理教授10人),研究序列教授18人,博士后32人。其中欧洲科学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名,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 (AGU Fellow)2名,教育部特聘专家5名(含青年),国家级人才11名(含青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名,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选1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广东省“银龄专项”2名。
南方科技大学以服务于国家“进军深海”战略和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目标,以“立足深圳、放眼三大洋”为发展口号,凝聚了国内外一支尖端科研力量,致力于在重大国际海洋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的重大工程问题研究。2021年11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通过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建设单位,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第一个国家级野外站。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陈永顺、教授杨挺、副教授郭震分别担任佘山站学术委员会主任、站长及副站长职务。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目前正有序开展建设的研究平台包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深圳分部,深圳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第二期示范项目“海底资源勘探与地震观测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深圳海底地震仪设备与技术工程实验室,深圳海洋油气钻采设备与管缆工程实验室,深圳市海洋地球古菌组学重点实验室,海洋磁学中心以及海洋大气科学中心。
图片
南方科技大学智能取水无人机装备亮相2022中国海博会。
陈永顺说,中国海博会作为海洋领域展示、交流和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在推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能够极大地促进全球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展示与创新引领,中国海博会是展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可以吸引国际、国内的科技机构、企业及专业人才。通过展示最新的海洋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中国海博会聚集了全球海洋科技领域的专业人才和企业,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促进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海洋科技合作,共同推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保等方面的合作项目。
人才培养与交流,中国海博会是吸引和培养海洋科技领域人才的重要平台。通过专业技术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行业内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为推动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
2022中国海博会南方科技大学展区。
陈永顺说,近年来,南方科技大学在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海洋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加强学科建设、协助筹建深圳海洋大学和人才培养取得重大突破,承办联合国“海洋十年”专业论坛等有力提升深圳海洋学术影响力,为实现可持续和全面的海洋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展望未来,南方科技大学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一些期待和建议。其中包括:
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鼓励并支持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海洋科技创新,特别是在海底地震仪、无人机技术、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可以为海洋经济提供更多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与国际合作伙伴的更深层次合作,共同研发和应用海洋技术。这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分享经验、资源,提高我国在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中的地位,并促进海洋科技创新的全球共赢。
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对海洋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背景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将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促进海洋生态保护,在海洋科技创新的同时,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等技术应用中,要注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确保科技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
图片
2023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协办联合国“海洋十年”官方活动暨第三届印度洋前沿地球科学国际研讨会。


标签

近期浏览:

一家专业从事新材料的科研、生产、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保持联系

  • 上海市青浦区高泾路599号C座3楼
  • 021-57121657
  • ntt@oceanpioneer.cn